关于运球的问题

陆老师你好,我们注意到运球的规则6.4.1收球必须在比赛赛场表面以上700mm的高度进行,如果我们设计一个收球的框 框的上轮廓在700mm以上 但是框底在700mm以下(球与框底面接触时,球完全在700mm以下),当球二次下落时,球的中心点经过上轮廓且未与底面接触时,是否已经是认定为运球成功
已邀请:

陆老师

赞同来自:

抱歉,没看明白。能画个图说明“框”、“上轮廓”、“球”、“底面”在运球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吗?

滨州学院 - 自强不息 守正出奇

赞同来自:

老师您好,我们主要的疑惑点在于 对于收球完成的判定是否必须与机器人发生接触。
        如果无需与机器人发生接触(仅需将球处于机器的内部),是否允许仅仅是框的上轮廓达到700mm高度,在球第二次下落通过该高度时,便认为此时已完成收球动作,且将不再受运球规则6.4.2的规则影响。即允许球在700mm以下被包裹。
       如果机器人必须与球发生接触,按照我们的想法,当球在二次下落时,球与机器人实际接触点在框底(此时已不满足规则要求:无论落球还是收球必须在场地表面至少700mm的高度进行)。我们就必须修改框的高度,使框底在700mm高度。
       谢谢陆老师!

陆老师

赞同来自:

球在什么位置算是“收球完成”并不是运球的重点。收到的球只有三种用途:投篮、再次运球(如果愿意的话)和传给另一台机器人(如果愿意的话)。如果球部玉机器人接触,怎么完成这些动作?
一次运球的完整过程是:球与机器人脱离—球落下—球触地—球向上反弹—球被机器人收回。全程应该是可见的,护身遮挡了一部分是允许的。

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